新公司法中高级管理人员法律责任的新规定解析

2025-03-25
2

新公司法修订背景概述

2023年12月29日,十四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七次会议修订通过《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》,该法自2024年7月1日起施行。此次公司法修改意义重大,坚持问题导向,总结实践经验和理论成果,为便利公司投融资、优化治理机制提供更为丰富的制度选择。同时,规范公司的组织和行为,强化各方主体责任,切实维护公司、股东、职工和债权人的合法权益。在众多修订内容中,高级管理人员法律责任的相关规定有了显著变化。

高级管理人员的忠实与勤勉义务新界定

新公司法进一步明确了高级管理人员忠实、勤勉义务的内涵。忠实义务要求高级管理人员在经营公司业务时,当自身利益与公司利益发生冲突,必须以公司利益为先。勤勉义务则意味着高级管理人员应认真履行对公司的职责,尽到管理者在类似情况和地位下谨慎的合理注意义务,以实现公司最大利益。除了一般规定外,新公司法还具体列举了忠实义务的多种情形,使得高级管理人员在日常工作中能更清晰地把握行为边界,避免因违反忠实和勤勉义务而承担法律责任。例如,高级管理人员不能利用职务之便为自己谋取私利,在决策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公司的长远利益,不能仅仅着眼于短期效益而损害公司的整体利益。

关联交易损害公司利益的责任规定

新公司法明确规定,控股股东、实控人、董事、监事、高级管理人员不得利用关联关系损害公司利益,否则应当承担赔偿责任。关联交易在企业运营中较为常见,但如果被不当利用,就可能成为损害公司利益的手段。高级管理人员在涉及关联交易时,必须严格遵循公平、公正、公开的原则,确保交易价格合理、交易程序合规。一旦发现高级管理人员利用关联关系损害公司利益,公司有权要求其赔偿损失。这一规定加大了对高级管理人员关联交易行为的约束,有助于维护公司的财产安全和正常经营秩序。比如,高级管理人员将公司的业务以不合理的低价转让给关联方,导致公司利益受损,那么该高级管理人员就需要对公司的损失进行赔偿。

执行职务违法违规的赔偿责任

新《公司法》第一百八十八条规定,董事、监事、高级管理人员执行职务违反法律、行政法规或者公司章程的规定,给公司造成损失的,应当承担赔偿责任。这一规定进一步强化了高级管理人员在执行职务过程中的法律责任。高级管理人员在公司的运营决策中扮演着重要角色,他们的行为直接影响着公司的发展和利益。因此,在执行职务时,必须严格遵守法律法规和公司章程。如果因为疏忽或故意违反规定,给公司带来损失,就需要为自己的行为负责。例如,高级管理人员未经公司合法程序擅自对外签订重大合同,导致公司遭受经济损失,那么其就应当承担相应的赔偿责任。

对股东抽逃出资的连带责任

新公司法规定,股东不得抽逃出资,否则应当返还,并且有过错的董监高要承担连带责任。股东抽逃出资会严重损害公司的资本基础和其他股东的利益,高级管理人员有责任对公司的出资情况进行监督和管理。如果高级管理人员在明知股东抽逃出资的情况下,没有采取有效措施加以制止,或者存在协助股东抽逃出资的行为,那么就需要与抽逃出资的股东一起对公司的损失承担连带赔偿责任。这一规定促使高级管理人员更加关注公司的资本状况,积极履行监督职责,维护公司的资本稳定。比如,公司股东在出资后又通过虚假交易等方式将资金抽回,而高级管理人员未进行有效核查和制止,此时高级管理人员就要承担相应的连带责任。

法定代表人过错的追偿责任

法定代表人执行职务造成他人损害的,由公司承担责任,但是法定代表人有过错的,公司可能会对其进行追偿。高级管理人员有可能担任公司的法定代表人,在执行职务过程中,如果因为自身的过错给他人造成损害,虽然公司会先行承担责任,但事后公司有权根据法定代表人的过错程度进行追偿。这就要求担任法定代表人的高级管理人员在履行职责时要更加谨慎,避免因自身过错给公司带来不必要的损失。例如,法定代表人在代表公司签订合同时,因疏忽未对合同条款进行仔细审查,导致公司在合同履行过程中遭受损失,公司在承担赔偿责任后,有权向有过错的法定代表人追偿部分或全部损失。

行政处罚责任相关规定

新公司法还对高级管理人员(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)的行政处罚作出了规定。当高级管理人员的行为违反公司法及相关法律法规时,可能会面临行政处罚。这些行政处罚措施包括罚款、警告等,旨在通过行政手段规范高级管理人员的行为,维护市场秩序和公司的合法权益。例如,高级管理人员在信息披露方面存在虚假陈述等违法行为,监管部门就可能对其进行行政处罚。高级管理人员在日常工作中要严格遵守法律法规,避免因违法行为受到行政处罚,影响自身的职业声誉和公司的形象。

微信图片_20200419150120.png
微信图片_20200419150115.png

北京市炜衡(呼和浩特)律师事务所 版权所有

蒙ICP备18003128号